2024_印尼中爪哇省(Central Java)

街頭小吃






東南亞各國菜系
論知名度及最為外國人所接受
大概就屬泰國菜及越南菜吧!?
相較之下,印尼菜似乎就沒甚麼名氣
拜個人短影音興盛之賜
行前看了好些外國 Youtuber 介紹當地小吃的影片
但看過之後就抱持著比較保留的態度;
將它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好像不怎麼合口味
但還是挑了幾樣有點意思且嚐試過的跟大家分享


第一家的名氣響亮
據說 Netflix 的一個系列節目"街頭美食"曾介紹過她
抵達日惹第二天清晨五點半即抵達現場 (五點開始營業)
購買的名眾已經圍成一圈等候





忙著拍照之際
當地居民提醒趕快拿號碼牌
一語驚醒夢中人

幸好拿得早
稍晚編號至50的號碼牌被全數抽光



所販賣的物品就是數種糯米的加工品撒上椰絲,再淋上棕櫚糖漿
依個人喜好可添加些配料
基本款每份10,000印尼盾(約台幣20元)









別以為編號13排名很前頭
當地人購買的數量動輒三、四十份
只有觀光客才會買一份嚐鮮
等了半個多小時總算輪到我

糯米淋上糖漿是不會踩雷的小吃
照片右下角的片狀物是油炸天貝(Tempe)
(Tempe是印尼傳統食材,由黃豆發酵後製成)


光一份糯米小吃只能塞牙縫
回飯店途中經過果菜市場
見到有販售傳統小吃的攤位
想起在東馬亞庇 (Kota Kinabalu) 也見過類似的食品
當時因行程因素無法嘗試
這次路過經過就不該再錯過







既然來到果菜市場
就順道逛逛吧



有點失望
蔬果的種類不多
尤其是水果類,就是常見的木瓜香蕉
見不到較特別的熱帶水果
或許是季節因素,其他月份可能會有更多的品項可供選擇



竹籃內的魚該是鹽漬的吧



猜測是類似蝦餅之類的食材
油炸後會膨脹數倍的木薯加工品



天貝
第一張照片應是賣家自製
下一張則是工廠大量生產的成品





好些攤位販賣如照片中的物品
突然想到該不會是棕櫚糖吧?
詢問店家後獲得確認
好奇的是怎沒吸引一堆蒼蠅在上方飛舞盤旋



返回飯店
先將剛剛的戰利品攤在桌上
進行第二回合早餐進食

編號1.是類似馬來西亞娘惹糕的食品
編號2. 3.分別是椰子及芋頭口味的糯米球,微甜無內餡,表面撒上椰絲
編號4.的口味忘了,應該也是椰子口味的糯米製品
以上四樣都是甜食,不會有難以入口的問題


相較於前四項從外表看就知道不會出差錯的點心
以香蕉葉包裹烹煮的小食就無法知曉內容是些甚麼
某種程度來說,頗有開啟盲盒的未知"樂趣"
剝開蕉葉後嚐了一口
糯米及雞肉內餡,就像吃粽子似的
味道還可以





有了開啟第一個盲盒的經驗,心裡就有底
第二個也是相似的食品,但餡料更為豐富
除了雞肉外,還有根莖類的蔬菜及其他配料



接下來這道小吃就很具代表性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
"Gudeg" 是日惹的傳統爪哇菜
使用棕櫚糖及椰奶,連同數種香料及未熟成的波蘿蜜燉煮數小時而成
加上雞肉、豆腐、燉牛皮、青菜搭配白飯食用
( 有此一說,Gudeg指的是燉煮過的波蘿蜜 )
它的名聲響亮,日惹甚至被暱稱為Gudeg城 (Kota Gudeg)
處處可見販賣Gudeg的攤販及店家

早上七點多來到這處店家
看到長長的排隊人龍不禁倒抽一口氣!



隊伍轉了個彎
拐進小巷內



不一會兒
我身後也站了一些人加入等待的行列



等候了這麼久
總算輪到我了



牆上帆布裡的人物
是這家店的創始人



而今已由她女兒接續衣缽



編號1.是各個部位的雞肉,依個人喜好挑選
2.據說是木瓜葉,不確定
3.咖啡色半透明如果凍般質感的配菜,搞不清楚是什麼來著
4.燉波蘿蜜



美食上桌



吃完收工

對於 Gudeg 我沒什麼正向負面的評論
唯一可以說嘴的是 "整體味道偏甜"
偏偏我吃飯不愛有甜的配菜
因此旅行期間只嚐過這麼一次
但這個賣 Gudeg 的攤位有一點值得讚許:
由於食客多,容器裡的配菜消耗快,因而看起來都像是剛起鍋不久的樣子
相較於沒那麼多客人的 Gudeg 攤,配菜看似放了一段時間
賣像比較差,不太能引起食慾


比較讓我無法理解的小吃是 "甜熱薑湯"
印尼氣候終年如夏,怎會有如此燥熱的湯品?
難不成是一種 "以毒攻毒" 的概念?

舀上一杓溫熱的薑湯,加上四種配料
1.是炒過的花生仁
2.類似湯圓的糯米糰
4.吐司丁
至於3.則不清楚是甚麼
白色 (有些賣家將它染成粉紅色) 半透明類似椰果的物質切成片狀
猜測是某種棕櫚科植物的果實
譬如如下圖的亞達仔



不過吃完後倒也不覺得身體發熱
就是喝碗甜湯當作飯後點心




有一項讓人匪夷所思;
讓我設定為非試不可的飲品:炭火咖啡(Kopi Joss)

在一杯已沖泡好的咖啡上放入一塊燒得火紅的木炭
咖啡瞬間沸騰冒泡
炭火熄滅後撈出木炭即可飲用
每個試過的 Youtuber 都嚐不出、說不明它的特殊之處,但也不難喝
是為了吸引顧客而使出的噱頭嗎?
有一點需特別說明:
你不用擔心會喝到滿嘴木灰
當地人泡咖啡的方式是玻璃杯內置入咖啡粉
直接沖入熱開水,不做過濾
因此在杯底會殘留咖啡渣;
木炭熄滅過程即使會產生灰燼
但也沉到杯底跟咖啡渣和在一塊
你總不會把咖啡渣也喝下肚吧?!









事先跟老闆多要一個杯子,倒入一些未添加火炭的咖啡
兩邊來來回回試了好幾口
發覺基本款味道比較單調
加了火炭的咖啡口感比較豐富,層次比較多樣
確實比較好喝
這個奇葩的喝法不曉得是誰發明創造
過程看起來新鮮有趣,實際上也增添了咖啡的風味



在Google地圖上搜尋
看到下榻飯店附近有一家賣印尼菜餐廳的評價頗佳
大約在早上11點抵達,門前及室內等候區擠滿等待叫號的食客
詢問工作人員得知可能須等候1.5 ~ 2個小時
瞬間打消用餐的念頭!



再次看了她們的資料
營業時間從早上九點至子夜零時
似乎無論何時前往皆須等候,差別在等待時間的長短
第二回在下午接近兩點的時間抵達
大約還是得等候半小時左右



創辦人的塑像
從照片上看來像(曾)是印尼傳統戲曲的知名藝人



終於入座
其他桌的客人都是一家人齊聚的模樣
我一人佔用了可供四人使用的餐桌
好…!
只要我不覺得彆扭,就不用在意他人!



以印尼文書寫的菜單
只能靠相片點餐
首先上桌的是有人大力推薦的酪梨汁淋上巧克力醬

個人覺得味道不怎麼樣
比較習慣的喝法還是連同鮮乳及布丁打成果汁飲用


餐點上桌
主菜是雞胸肉及其他配菜搭上白飯
左邊那一盆應該是油炸天貝

整體味道……實在是不怎麼樣
或許沒挑對餐點;
也有可能這是符合當地人的喜好
這麼多人排隊等候應當有其原因
另一方面我也發覺為何要花那麼長的時間消化等候的客人:
上菜的速度太慢了!
就我的餐點而言,等了30分鐘
這麼簡單的內容哪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備餐?
可能是廚房人手不足;
又或者廚房太小,無法容納更多的工作人員

大致上而言
印尼菜不太合我胃口
用餐時間該吃些甚麼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
不得不上速食店或到百貨公司美食街解決民生問題,唉…!



近幾年旅行,每一回都會有心態上的小轉折
此次隱約感覺到嚐試異國美食及特殊食物的意願及膽子變小了
不如過往勇於體驗
彷彿年紀越大,口味上就越保守
只願碰觸自己熟悉的味道
旅遊心態的轉變朝向我不希望的走向;
似乎也難以扭轉

在2008年的旅程中有過這樣的隨想:
" 將來到了某個年紀之後
是否會喪失獨自出遊的勇氣跟興趣 "

或許最終的走向就是如此
希望這天別太早到來!










使者花園飯店 (Duta Boutique Villa)